尽管俄乌冲突持续配资在线,俄罗斯式战斗机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并未减弱——最近有三国下了超过100架的订单,继续为俄制军机带来可观出口量。
一份来自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(Rostec)内部、被泄露的文件显示,俄罗斯近期获得了多笔战机出口合同,合计超过一百架,反映出其在传统军火市场依然具有竞争力。文件透露的主要订单包括:伊朗订购48架苏-35SK,阿尔及利亚购买12架苏-57隐身战斗机和14架苏-34战术轰炸机,埃塞俄比亚下单6架苏-35SK。 这些订单说明,尽管西方对俄施加了多轮制裁、并通过法律手段警告与俄军购往来可能招致二级制裁,俄罗斯的老客户仍然在继续采购俄制装备。一方面,美国通过了CAATSA之类的制裁法案,确实让一些原计划采购俄机的国家出现退缩——比如埃及和印尼都曾放弃过苏-35SK的引进计划;但另一方面,大多数与俄长期合作的国家并未彻底转向西方供应商,而是根据自身战略、后勤体系和政治考量延续与俄罗斯的军火往来。 以伊朗为例,该国长期处于西方严厉制裁之下,对CAATSA并无太大惧怕,同时其空军长期使用俄制机型(如米格-29),在后勤、维修和训练上与俄机保持了较为完整的配套体系,因此继续采购俄机、快速形成作战能力对伊朗而言更为可行。另一个推动因素是,2025年6月以色列对伊朗的空袭暴露了伊朗空军现有装备在实战中的不足,促使伊朗寻求快速更新主力战机,苏-35SK以交付速度快、技术成熟等优势成为现实选择。此前外界也曾猜测伊朗可能采购中国的歼-10CE:2024年珠海航展时,伊朗代表团曾赴华考察并试坐歼-10CE,但从伊朗方面泄露的信息来看,中方并未表现出强烈出口意愿。背后原因之一,很可能是中方对海湾国家(如沙特、阿联酋)反应的权衡,因此对向伊朗出售先进战机持谨慎态度。 阿尔及利亚虽然不像伊朗那样被西方制裁,但与法国及部分西方国家的关系长期紧张。这种外交环境使得阿尔及利亚对西方压力相对不敏感,而且其军队长期使用俄制机型,形成了“装备惯性”——继续采购俄机既符合作战习惯,也便于维修保障。美国在考虑到与阿尔及利亚的战略与地区影响时,也并未全面启用对其的CAATSA制裁。 埃塞俄比亚的情况与阿尔及利亚类似:近年来与西方关系有所紧张,美国对其实施过武器禁运和一些制裁措施,使得西方诱导力有限。埃塞俄比亚长期依赖苏-27、米格-29等俄制飞机,采购苏-35SK既能平滑接替老旧机型,又便于利用现有的后勤和训练体系。至于为何不考虑引进中国歼-10CE,原因也很直接——埃塞俄比亚与邻国在一些地区议题上存在争端(例如与埃及在水坝问题上的摩擦),而中国与埃及有较深的关系,这使得向埃塞俄比亚出售先进战机在外交上可能引发敏感反应,因此中方在此类交易上更为谨慎。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,战斗机采购是国家重大军购项目,动辄数亿美元起,往往需要数年论证和交付周期。军机竞标不仅比拼性能和价格,还受购买国的使用习惯、地区安全形势、国际政治影响等多重因素左右。新世纪以来,美国曾试图拉拢印度等国,但政治与历史因素让部分国家在选择军机时并不只看技战术参数。 对中国军机走向国际市场而言,当前中美竞争、大国博弈使得一些国家在短期内对采购中式战机保持谨慎;同时,俄罗斯仍在其传统市场保持强势竞争。尽管如此,中国也在积极推进第五代隐身战机的对外推广。据介绍,我国的第五代隐身战机在性能上已经成熟,歼-35AE正准备进入国际市场——一旦顺利出口,或将打破第五代隐身机市场长期被少数国家垄断的局面,给国产机型带来新的国际机遇。 发布于:天津市启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